5位湖心亭的建设者参加垟底村湖心亭30周年庆典。
湖心亭
垟底村风
前人栽树后人凉,垟底村要做到路平、水清、月潭上树头青。
人物简介
●阮庆斌
原董田乡党委书记
●阮世育
垟底村第三任书记、现任村老年协会会长
●阮全娒
垟底村第四任书记
●阮立信
垟底村现任村主任
⊙商报记者 邵卢静 胡志祥
垟底村,瑞安莘塍街道一个独具特色的村居,经济富庶,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它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建设标杆,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垟底村有着“中国休闲鞋基地”之称,这个富裕的村庄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鞋企逐渐外迁,不断把“绿色”请进村庄。现在村内的绿化覆盖率达近50%,以一座30年历史的湖心亭为中心,绿化以圈层形式向外延伸。这些生态休闲设施全由村民自筹自建,并自觉进行日常维护。
这个小小村庄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早早地推进工业化,到了30年前就已经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探索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先行先试,才有了今天村民富足且舒适的生活环境。垟底村近千村民,在全国大兴经济建设时却舍让“寸土寸金”治理环境,是什么赋予他们如此魄力?
一座湖心亭,承载村民的集体记忆
湖心亭公园位于垟底村的中央,亭台水榭、假山叠水、曲径莲池,一派典雅灵秀的南方园林景致。公园的核心是一座有着30年历史的湖心亭,岸上的两棵百年小叶榕树枝叶繁茂,叶子密密麻麻的,像撑起的一把巨伞。夏日的晨间或傍晚,村民时常三五成群地围坐在榕树下,乘乘凉,讲讲闲谈。
村民们说,其中一棵榕树树龄约145年,从他们记事时候起,这棵树就一直守候在垟底河边。这棵“母亲树”,见证了垟底村从传统农村向工业强村的转变,也记录了村子从“制鞋专业村”演变成省级、市级文明村。
“这百年榕树,30年前就差点保不住了。”83岁高龄的老书记阮世育倚坐在湖心亭中,追忆当年。
上世纪80年代初,董田乡党委书记阮庆斌退休还乡,看到月潭湖心泥沙流失,百年榕树树根外露,干枯似柴,非常痛心,决心动员村民,集体救树。由于阮庆斌在担任乡党委书记的几十年里工作负责,颇有威望,在他的协调下,大家很快就统一了思想,并在救树基础上,形成了湖心公园建设的方案。
1982年夏天,在阮庆斌带领下,湖心公园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整个工程共投入1000多个工时,全村18-55岁的男丁每人投入10工以上。整个公园在当时就已经花费了15万元左右,并且全部由村民自行筹措。”阮世育回忆,工程建设期间,抽水机多次沉没,沙袋垒起的堤坝也被多次冲垮,多位村民奋不顾身抢修,才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夏天雨水漫到胸膛,冬天天寒多雨雪,村民们仍然坚持着。
历时3年,百年榕树的根基终于夯实,在此基础上,湖心亭、九曲桥也先后建成,垟底村湖心公园全面完工,百年榕树也得以完好保存。阮世育说,当时主要牵头公园建设的15人中,现在只剩5人,他也是发起人之一,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次里程碑事件。
一句阮氏家训,演化成全村恪守的村风
垟底村162户人家,共有村民632人,其中80%的村民为阮姓,此外则是林、张、朱等姓氏。
到了享天伦之乐的年纪,阮庆斌为何救树心切?他又何以说动阮姓及其他姓氏村民全员参与的?每当有人问及此问题,村里无论老少都能答上一二,因为这个关于阮氏家训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阮庆斌在任时,阮母经常对他说:“你一定要把月潭的榕树外围培植好,这关系到日后子孙幸福,让后代有个乘凉的好地方。前人栽树后人凉,垟底村今后一定要达到路平、水清、月潭上树头青。”
这句话深深烙在了阮庆斌的心里,不仅任内紧抓乡里生态环境保护,卸任回村后仍不忘使命。
阮氏还有一个规矩,全村无论姓氏,都要一视同仁,视作兄弟。因此,在阮庆斌决心发动救树建亭之举时,全村积极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湖心亭就像“垟底精神”的象征,是村民意志的集成,也是整个村庄齐心协力的共同记忆。从此,阮氏家训就演化成垟底村的村风,被后人传承下来。
依亭扩建,一步步为村庄延续“绿”
“路平、水清、月潭上树头青”,怀着对美好居住环境的憧憬,垟底村人代代为保护村内生态环境而努力着。
为了进一步夯实百年榕树的根基,村民们用竹竿作支撑,将榕树根须向下牵引,再将须埋入土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榕树根须逐渐长成了细的树干,9根细树干围绕主树干一周,向下牢牢地扎根湖底,固本强基防护泥沙流失;向上合力撑起繁茂的枝叶,荫庇着村民及其后代。
此后,村民还将外围条石顺利迁入湖中央,打下了八米深的园梨桩,建起了九曲桥。自此,月潭、湖心亭、百年榕树及周边绿化组成的湖心公园,成为垟底村的“绿核”。
1988年春,湖心亭建成3周年,在当时的村长阮全娒和阮棉洪、阮权宗、阢世新、阮立松等人的发动和带领下,垟底村开始扩建垟底村公园,并启动了湖心亭对岸的湖畔公园建设。此次项目先后需要拆迁老屋30多间,拆迁面积约4亩,造价约80万元,将建成假山、鱼池、绿化等。
虽然公园扩建的工程量较大,所涉及经费仍需村民自发筹集,但这是垟底村人的共同心愿,大家都十分支持。历经几年施工,扩建工程顺利完成。
时至2007年,也是湖心亭建成22周年,发起人阮庆斌去世,享年88岁,村民们在公园门口立了一对狮子,纪念他为村庄所作的贡献。
生活和环境都好了,开始沉淀文化内涵
走进垟底村的湖心亭,抬眼就能看到,横梁上悬挂着温州市人民政府和瑞安市人民政府授予的“文明村”字样的牌匾。如今,湖心亭的二层正在建村史馆,并放置着几排书架供村民们散步之余能阅览小憩。
“今后,这里将逐渐收集‘垟底记忆’,成为垟底村的‘文化礼堂’。”现任村主任阮立信说。除了带领垟底村村民对湖心亭进行整体翻新,对现任村干部而言,建设村史馆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去年9月,村民自发举办的三十周年座谈宴会活动上,在温州市委政研室下派的农村指导员、“第一书记”倪考梦的提议下,湖心亭二楼村史馆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并将湖心亭建成之日作为垟底村纪念日。
“现在生活富裕了,环境也变好了,需要开始整理历史根本、沉淀集体记忆。”在倪考梦等人的推动下,村民们纷纷开始找寻垟底过去的老照片、老资料,汇聚到村史馆,把垟底村的历史铭记下来。
作为老莘塍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蔡贻象教授被聘请为垟底村村史馆顾问。村干部还请来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杨祥银,为村中历史的参与者作口述记录。
“农村没有精神家园只能算聚居地,像垟底村这样从三十年前就开始走绿色发展道路并积累下村居文化的不多见,今后我也将帮助垟底村继续把村史文化做好,树立农村文化发展的典型。”蔡贻象感叹。
倪考梦也认为,垟底村的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在那个制鞋业迅速发展的年代,垟底村不用宝贵的土地盖厂房,而是建设公园,这是垟底人坚持工业化走出去、生态化走进来思路的成果。
评价
●倪考梦 (温州市决策咨询办公室主任、莘塍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垟底村第一书记)
垟底村的家风已经提升到了村风的境界。
这个村子有一种始终追赶时间的精神,其最先的起因是对村庄精神象征物——湖心大榕树的保护。这棵树在现在的村民有记忆开始就在那里,直至他们的记忆消散还会在那里,会成为阮家、垟底村每一代人共同的记忆,这种记忆时刻提醒着他们要追赶时间。当大家都在搞政治运动的时候,他们先开始发展经济(计划走出去,市场走进来)。当大家都开始发展经济的时候,他们先开始保护环境(工业走出去,绿化走进来)。当大家都开始保护环境的时候,他们先开始夯实文化(物质环境要搞好,精神环境更要搞好)。
我一直不觉得垟底村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阮氏、垟底村所独有的,这种精神一直是温州人骨子里被世人所肯定的优秀品质,它只是在这个纷繁多元的时代里为肤浅浮躁的幻象所湮没,我只是凑巧在垟底村重新发现它,希望把它传播出去,唤醒更多温州人心底的那种激情。
●杨祥银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
通过与垟底村一部分长者的交谈,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以百年榕树为中心的湖心亭(公园)已然成为当地人的记忆与认同所在。30多年来,广大村民参与并见证了湖心亭(公园)的兴建、扩建与维护以及它所发挥的生活休闲功能。基于此,为更好地呈现与传承湖心亭的历史文化功能,可以考虑依托村史馆和文化大礼堂等平台,进而深度挖掘与广泛传播当地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与技艺、经济产业模式与社会变迁等充分展现垟底村历史文化内涵与新农村建设面貌的生活故事与历史记忆。
扫描二维码订阅 温州商报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订阅看温州手机客户端